最初澄清我們吳氏的根源和系統的文獻是洪武三十年(1397)松隱堂公諱卓真撰寫的吳氏三十世系圖。其次是建文三年(1401),明典書公諱光廷首繪的族圖及由其次子完成的族圖跋。在這個最早闡明吳氏根源的三十世系圖,不僅將武惠公諱瞻奉為鼻祖,歷數他的24世孫中,諱賢輔(海州君)、諱賢佐(同福君)、諱賢弼(寶城君)等三兄弟賢能大才,…
2004年9月18日,一位熟識的書商從湖南來電話,說看到一套胡姓家譜,上面有胡耀邦的名字,但不清楚是不是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家譜。因為人家要價高,來問我怎么辦?從他的描述來看,如“奉先堂”、“十一修”等,我意識到很有可能就是胡耀邦家族的家譜。示意他應該拿下來,價雖高,但冒點險還是值得的,如果真不是胡耀邦…
2008年9月,湖北馬氏研究院院長馬延光來電告訴我:湖北境內的宜昌市北門有一支無錫馬氏的后裔,他們稱是無錫馬氏馬世奇的后代,現急著尋找祖根。知道這一情況后,我的心中十分的撲朔迷離。自從研究家譜以來,從未在譜本中發現有馬氏后裔遷往宜昌的,帶著這個疑問,我陷入了深思。第二天宜昌馬氏宗親馬沙娜打來電話,說他們是…
傳說明朝時候有個時廷俊,境內三河口時介村人,官至殿前大將軍,一生為官清廉,愛護百姓,口碑甚佳。后人稱他時將軍。時將軍做官前,常為百姓做好事。當年村旁河上無橋(老黃昌河與三汫頭河處,后來在時家村北莊處,建造“北莊橋”一座)。老百姓外出總要繞道行走很不方便。時將軍為了方便群眾,到山上掘了兩塊千介石板挑到河面…
打開封塵已久的《張氏宗譜》,演繹著張氏先祖在悠悠中國歷史舞臺的無限精彩,為家族文化底蘊增添了一份厚重,無論上古,還是追溯近現代族史,張氏族人前赴后繼,追尋著先祖圣賢的足跡,從瑯瑯書聲中走出……張橋族人,耕讀傳家,報效國家,文韜武略,人才輩出。先祖廷元積極倡導新文化、新教育,曾任教于原吳黃寺公立小學,先祖…
楊氏,前黃著姓,一大望族,自振英楊公諱士英于南宋紹定末年(約公元一二三三年)由江西撫州臨川來常游,是時金宋爭于兵革,四方盜賊乘間起者的情勢下,擇居郡南五十里之前垛村(今前垛橋),時屬勝西鄉七都四圖前黃里,距今前黃街僅二里之遙。七百八十余年來,楊氏在這塊熱土上,繁衍生息,人丁興旺,從振英公算起,延至當代,已…
《五牧薛氏宗譜》自明正統四年(一四三九年)第一次修訂以來,歷經十數次的續修,歷次續修均以前次舊譜為基礎,才發展至今日之二十余卷的規模。《五牧薛氏宗譜》『源流世表』記載:抗-極-默-濯-哲-儀-汝行-弼-崇慶-文-彥泓-祥伯。『源流世表』為我歷屆續修宗譜時所采納。嘉慶二年(一七九七年)續修宗譜時,族祖廣熺等曾對『源流…
今天,武進區委宣傳部、武進區文廣新局和武進圖書館給我提供一個機會,與武進老年大學的朋友們共同來探討學習,共同推進譜牒文化研究,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。譜牒文化,在我國是一個古老的話題,又是一個全新的課題。說它古老,是說我們對譜牒研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,說它全新,是說對于我們這些人都是接觸這方面知識的時間…
盛世修譜,近年來江陰城鄉的民間修譜熱非常火。筆者最近獲悉,唐宋八大家中的柳宗元、蘇軾均有后代生活在江陰。另外,包公、林則徐等歷史名人也有后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。申港戴君橋村的柳氏宗譜在續修時發現,在1500多年的家族發展史上,大文學家柳宗元的名字赫然在列。原來戴君橋本是柳宗元嫡系后代的居住地,而該宗譜也是有…
按宗譜說法,泰伯和季札都是吳姓人的老祖宗。泰伯是吳姓的開氏始祖,季札為泰伯18代孫,而鄙人是季札89代(?)孫,將兩位老祖宗的三讓拿來作比較,似乎在拿老祖宗開涮。國人向有為尊者諱的傳統,何況離我們二三千年的遠祖,更何況這兩位遠祖曾得到孔子和司馬遷的高度褒揚。但套用亞里士多德的名言,吾愛吾祖,吾更愛真理。真理…
Copyright © 清硯譜社 備案號:蘇ICP備15057863號-2
技術支持:認證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