墳墓是為了安葬死人而興建,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。可是,你聽說過為了保存一部書籍而專門建造一座墳墓嗎?這個聽起來似乎是天方夜譚的事,在清朝的丹陽就曾經發生過。昨日,筆者在陵口鎮采訪時獲悉,一塊刻有“酈氏譜冢”的古碑被村民發現并受到了保護。
據村中老人們回憶,這塊石碑是一座墳墓前的墓碑,而這座墳墓內“埋葬”的居然是一部書籍——《酈氏宗譜》。至于當時為何要為族譜建造這么一座“譜冢”,則成了一個難解的謎。
筆者在陵口鎮基莊村村民的指引下,見到了這塊稀奇的古碑(如圖)。石碑保存完好,經測量,高135厘米,寬50厘米,厚26厘米,重約半噸。碑正面中央陰刻“酈氏譜冢”四個遒勁有力的楷體大字,落款為“咸豐五年嘉平月敬立”。碑的底端有一個凸起的榫頭,用來固定在底座上。據落款可知,此碑刻于1855年,距今已有156年歷史。
在距基莊村七 、八里外的馬莊村,年已八旬的陳老太回
憶說,這塊古碑原先位于村后的“酈家墳”,上世紀50年代末“大躍進”時,酈家墳”被平掉,當時有人從墳地里挖出過一套“家譜”,這塊石碑隨即被8個青壯年男子抬到了村上保存。
退休教師朱如成回憶,過去“酈家墳”上栽有許多大櫸樹,兩手合圍都抱不過來。基莊村76歲的老人酈書法也告訴記者,他以前常聽老一輩人講,過去有一部《酈氏宗譜》被埋在馬莊村祖墳內。
據現存上海圖書館的民國26年(1937年)版《酈氏宗譜》記載,北宋末年,時任殿前都領的酈洪在北方抗金前線陣亡,其子酈倫帶領兩個兒子千里尋找父親的遺骸,不幸在歸途經過今丹陽陵口時病逝于古寧寺內。酈倫的兩個兒子將祖父和父親葬于馬莊村后,定居古寧寺旁,創建了基莊村,一直繁衍至今。
冢,墳墓的意思,酈氏譜冢”,也就是為掩埋《酈氏宗譜》而建的墳墓。記者查閱有關資料后得知,墳墓除了埋葬人的遺體外,還有葬有死者衣冠等物品的“衣冠冢”,而“埋葬”一個家族譜牒的“譜冢”極為罕見。陵口酈氏為何要建“譜冢”?建后派什么用場?為何要為酈氏立“譜冢”碑?這些都成了難解的謎。有酈氏村民們推測,把一套家譜埋在地下可能是一種保護措施,樹立“譜冢”碑是為了供后人祭拜。如今,譜冢”內的《酈氏宗譜》早已不知去向,只有這塊古碑在向后人訴說著一段奇特的歷史。
作者:朱炳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