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賢梁子祠,號魁士堂,位于武進橫山橋鎮芙蓉梁家橋村東北徐白蕩之濱,距原有舊祠百余米,坐西北朝東南,按原祠方位而建。重建宗祠建筑面積共450平方米,斥資120余萬元,為兩進五楹的形制。武進先賢梁子祠,歷史悠久,祠名獨特,特點鮮明。
據《武進梁氏宗譜》記載,武進梁氏,源于僅存一百三十年的梁國,因梁山名而稱國名。公元前六百四十一年,秦穆公起兵滅梁國,并改梁山為夏陽,史稱“夏陽梁氏”。夏陽梁氏九世祖梁鳣,字叔魚,號以京,從學孔子,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,謚“千乘侯”,史稱“先賢梁子”。至宋時后裔遷浙江麗水,史稱“麗水梁氏”。南宋建炎初,梁汝嘉任武進知縣。后金兵南下,至常州,眾官駭散,只有梁汝嘉組織民眾嚴防死守,全城得以保全。后來,他當上高官后上書朝廷請求退隱山林,定居在武進定安里,原址大致在今白家橋附近,他也被尊為“武進梁氏始祖”。梁汝嘉十五世孫梁全之自常州郡城東遷蓉湖,為“蓉湖梁氏開基祖”。
武進梁子祠,自梁汝嘉定居武進始建,至今蓉湖重建“先賢梁子祠”落成,九百余年間,幾度遷址,經歷曲折復雜。
宋紹興二十一年(公元1151年),梁汝嘉致仕卜居武進,建千乘侯祠,祀梁氏遠祖、七十二賢之一的梁鳣。二十三年,梁汝嘉病逝,奉宋高宗敕命,建汝嘉公專祠。從此,武進梁氏進入最輝煌的時期。隨歲月流逝,兩祠因年久失修,漸趨傾廢。
直至萬歷三十一年,常鎮兵備道梁祖齡檄武進知縣晏文輝,于常州登省巷再建“先賢梁子祠”,位于今常州市中心文化宮廣場東側。嘉慶庚辰,族長梁其恭等集資修葺,春秋合祀千乘侯梁鳣與縉云侯梁汝嘉。道光二十七年又加修繕。太平天國戰亂,祠宇‘淪為瓦礫,生榛莽焉’。
同治十二年,梁全之后嗣文、安輩十余人‘夙夜圖維,心力交瘁,酌益劑虛’,仿常州梁子祠于梁家橋重建,正月草創,十二月竣工,計錢九百余緡。蓉湖梁子祠位于村北,坐西北朝東南,隔劉美塘與前劉家相望;其南半畝方塘,修竹青青;北側桑園一方,生機勃勃。歷盡劫波,人間滄桑,二十世紀七十年代,芙蓉公社大興水利,芙蓉河橫貫東西,穿祠而過,梁子祠拆除,遺物殘存無幾。
2007年,《梁氏宗譜》續修完成,眾多族人倡議重建梁子祠,應者紛紛。幾經選址,移地村東白蕩邊,填池整地,于2011年6月14日奠基,按照原來宗祠的方向而建。組織者精心設計,悉心選材,潛心管理,克難攻堅,無不殫精竭慮。新祠兩進五楹,于2012年清明節舉行落成慶典。
梁氏賢哲不勝枚舉,從受姓始祖梁康伯,至七十二賢之一的梁鳣,從有宋一代的“三元六相”,至擢知武進的梁汝嘉,從徙居蓉湖的梁淳,到新時代的賢哲群英,無不英氣勃勃,為人民作出了較大的貢獻。
遠祖梁鳣,字叔魚,號以京,春秋著名思想家、史學家。自幼聰慧好學;八歲時,由齊國至山東曲阜從學孔子。曾隨孔子周游列國,并協助纂修史籍;孔子逝世后,擔綱主編《論語》之重任,為儒家文化經典著作之誕生傾注大量心血,列孔門七十二賢之一。他一生致力于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、傳播及發展,貢獻卓著,稱頌千古。漢平帝追封其為“子京侯”,唐玄宗有“梁伯”之譽,宋真宗則有“千乘侯”之贊,高宗敕建“千乘侯祠”于武進,明世宗謚號“先賢梁子”。梁汝嘉撰《新建千乘侯祠記》稱:“我始祖千乘侯,道學之宗,足以風世人,范后世?!?/p>
梁汝嘉,字仲謨,號賽峰,浙江麗水人,叔魚公四十八世孫。宋政和三年,因外父何執中奏薦入仕,補登侍郎。丙申帝幸秘閣,延訪政機。梁直言進諫治國安邦之策,當朝皇帝對梁的建言十分贊賞,欣然采納。建炎初,梁汝嘉擢升為武進知縣,他一到任就修城浚濠,四方規劃。當時金兵入侵,眾官駭散,東南告急,官員中只有梁汝嘉浚筑防守。金兵聽到這個消息,知道梁汝嘉已有決死一戰的決心,另尋其他道路,撤退了。
紹興二年,梁汝嘉以轉運副使身份代理臨安知府。當時臨安府火災和盜案經常發生,他立即采取防火措施,嚴密巡徼,盜賊斂跡,火災亦息。到任第二年,他正式擔任臨安知府,奉詔葺治城闕,上至宮室,下至營屯及百司官廨,他都規劃設計到位,臨安府也從此成為一個大都市。后來他又升任戶部侍郎,代理尚書,兼江淮荊廣經濟使。紹興十一年,又知明州,后任溫州、宣州等知府。時朝議,以國用不足,欲縮減州縣教師等知識分子的余糧,來補充軍隊的需要,梁汝嘉上奏:“學校者,教化之源,不可一日廢?!彼慕ㄗh也為朝廷采納?!端问贰穫髟u:“汝嘉長于吏治,在臨安風績尤著?!?/p>
紹興十四年,以寶文閣學士、右通議大夫告老,疏請定居武進。紹興二十三年,無疾而終,享年五十有九。高宗悼惜輟朝,命禮部諭祭,工部營葬。追贈少師,賜爵縉云侯,敕建廟于武進以專祀之,并欽賜御匾“衛安社稷”,以旌其功。
梁全之,梁汝嘉十五世孫,蓉湖梁氏始遷祖。起先梁全之的宅第靠近市場。他以為市場中驕橫淫逸,夸飾奸詐,風氣不正,對后代的成長有不良影響,便有別擇他處居住的想法。嘉靖年間的一天,他到蓉湖看望朋友,這里,離開常州城四十多里,橫山環繞在它的西邊,外圍還有長江流過,有山有水,地形很好。每當春夏之交,荷花滿眼,燦若濯錦,溪邊煙柳,墻頭女桑,掩映籬落之間,雞犬相聞,不啻入桃園境地。梁全之十分喜歡這里,高興地說:蓉湖土厚水清,囂塵不及,可耕,可讀,可樵,可漁,此其足以長子孫矣,于是,他就領著全家到此定居了。易名“隱湖”,號“涯居”。
梁全之平雅,有儒風,喜詩書經史子集,沒有不瀏覽的。但是因屢次科舉考試名落孫山,于是絕意功名,而寄情于山水間,以樂其志。他甘居淡泊,終日清吟不輟,取山上清泉泡香茗,伺弄菜地怡然自樂,以終天年。他有五個兒子:梁友仁、梁友義、梁友禮、梁友智、梁友信,是蓉湖梁氏各系之祖。
蓉湖原有先賢梁子祠,坐西北朝東南,面向碧波蕩漾的芙蓉湖湖心徐白蕩,仿常州先賢梁子祠格局而建,為三楹二進二廂房建筑,門樓為柵欄門,祠名為“先賢梁子祠”,二墻門上懸掛“東魯遺輝”匾額。堂名“魁士堂”,取先祖梁灝取士之典故,激勵后裔發奮努力學習,不斷進取。二進為享堂,主祀千乘侯先賢梁子及縉云侯汝嘉公。
重建梁子祠移地至村東徐白蕩之北,朝向未變,仍為二進,增為五楹,中間一天井,四周圍廊連通。全祠黛瓦粉墻,飛檐雕梁,風格典雅,融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于一體,美輪美奐,燦然可觀。正門改為超檐式磚雕門樓,威嚴雄壯,祠名“先賢梁子祠”由后裔梁孟佳先生敬書,三級金山石臺階,兩側配以欄桿,門擋之上,朱漆大門顯得更加雄偉高大。大門兩側門聯為“三元世系,六相宗傳”,歌頌宋時一族三狀元、六宰相的門庭榮耀。
前進正廳為三間,中列“忠孝”屏風一幀,由宋仁宗親筆題書,以紀念梁氏受姓始祖梁康伯及九世孫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的梁鳣;背面刻有《先輩風范贊》。屏風上方高懸“魁士堂”匾額,四周由族人敬獻匾額數塊。抱柱楹聯為:“修身齊家,不外綱常大節;繼志述事,毋忘孝友先聲?!蹦祥g為辦公室,北間為儲藏室。
出二門為百余平方米的寬大天井,正中置石質香爐一尊,兩旁植龍柏兩株。兩側為碑廊,北列先祖千乘侯、縉云侯及蓉湖始遷祖全之公遺像及生平事跡介紹;南列先賢梁子祠重建《功德榜》。
二進為享堂,正門抱柱楹聯為:“千乘家聲照曲阜,縉云世澤著東吳?!敝鲝d三間,前抱柱楹聯為:“列祖業文宣,乃悟道彌堅,德同冉閔;厥孫輔宋帝,獨排奸辟議,忠勝張韓?!焙舐摓椋骸霸戳髯栽孜涠鴣?,金人夜遁,四境民生安宋代;支派衍隱湖以后,子孫繁衍,千秋祖德仰梁溪?!闭袘宜胃咦谟}“衛安社稷”匾額,四周列后裔敬獻匾額數塊。神櫥上首列先賢梁子遺像,中列汝嘉公坐像,下列全之公遺像。列祖列宗神位按次排列。兩側單間為副室,中各有一門相通,神櫥格局與正廳相同。
重建的蓉湖先賢梁子祠,傳承了武進梁氏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,堪稱一代新著作,不愧百世舊家風。
作者:朱炳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