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2,国产91在线|日韩,www.人人干,亚洲精品久久久久午夜

首頁 > 譜牒文化 > 地方文化 > 內(nèi)容

石塘山下古跡多

人氣:305

  石塘橋

  石塘橋,原名廣濟橋。宋嘉定年間,由僧月堂化緣,并建三橋,名“廣濟”、“保慶”、“惠安”。長廣溪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。元朝末年,無錫守將莫天佑為阻擋明兵的進攻,拆毀了石塘橋。明軍塞湖追趕,結(jié)果造成湖水泛濫成災(zāi),危害兩岸百姓。后來,莫天佑兵敗,只得收拾殘兵,由長廣溪,經(jīng)吳塘門,入太湖,逃往浙江去了。

  明洪武三十年(1397),二十九歲的當(dāng)?shù)剜l(xiāng)紳浦行素獨自倡修并捐巨款,鳩工浚湖,仍修橋洞三個,鋪上木橋,并筑長堤30余丈,讓三座橋聯(lián)結(jié)一起,群眾稱道。到了明隆慶五年(1571)改建石拱橋。又經(jīng)浦行素的后人倡議,改筑石橋。然而水勢湍急,一橋不足以泄流,于是又復(fù)二橋,分泄五里湖水。

  1937年抗日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由國民黨88師從上海敗退去宜興,在途經(jīng)石塘橋時,為阻擋追兵,效仿元末莫天佑炸橋阻明軍故事,炸毀中間的廣濟橋。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的用船擺渡以后,由浦全林出資,搭建簡易木橋,以利通行。

  1949年夏天,無錫連續(xù)陰雨,五里湖、長廣溪發(fā)大水。兩側(cè)橋墩被沖坍,幾乎阻塞橋孔。1972年,將兩側(cè)筑成堅固的橋基,拓寬了中間的大橋。

  這座古橋,舊有風(fēng)雨亭。四周由4根柱子支撐,高4米多。頂端按上鐵葫蘆,四周翹角,系上風(fēng)鈴,一刮風(fēng)便發(fā)出悅耳的“叮鈴”聲。過風(fēng)雨亭,朝五里湖一面的橋洞兩邊,有邑人具湄作的對聯(lián)。上聯(lián)為“烏鵲架長溪橫鎖一湖清水”,下聯(lián)為“彩虹連獬斜聯(lián)半壁秋山”。大橋左邊的橋墩上,嵌有石碑一塊,上面又刻著邑人具湄作的《石塘春曉》詩:“溪頭沖急銷橋門,掩映晴川綠樹村。日射水光耀石壁,再行波面動山根。桃花雨后紅潮涌,楊柳風(fēng)前碧浪溫。獨羨磯邊閑鉤叟,每留鷗鷺伴晨昏”。古橋上有用金山石琢成的一顆石球,狀如今天的籃球,俗稱夜明珠。橋的兩邊各琢有一條對稱的、張著大口的龍頭,對著那顆夜明珠,好像兩龍在戲珠。

  石塘橋長約近1000米。橋與堤的兩邊,均用條石鋪設(shè)。石與石之間的縫隔,無論橋墩和橋面,都用生礬和煮熟的糯米澆制,因而十分牢固。歷經(jīng)幾百年,也不走樣。一直并存至幾年前。

  徐偃王廟

  過了石塘橋,就是上石塘山的山路,路邊筑有二層5間的浦仁祖茶樓。對面是徐偃王廟。舊徐偃王廟,其具體建廟的時間,已無法查考,但重建的時間,卻在宋紹圣五年(1098)戊寅。殿南為軒,軒南為門,共以東西二序。殿后小室,為浮屠氏趺息地。廟山相傳曰廟塘。廟據(jù)其趾,石塘橫其東,約有60畝地隸屬于廟。善男信女歲取薪槱供祭祀等用。

  紹興間,善彬居之。彬去世后無人管理,官府又不供給。廟宇的興衰,為里正一大心病。慶元己未(1199)祠宇日漸荒廢。又歷水旱災(zāi)害,廟內(nèi)已無人去祈禱。在這種情況下,當(dāng)?shù)乩镎坏萌ミx請僧人宗佾,繼彬主持該廟。該主持生活清苦持戒有方,為四周的百姓所信重。經(jīng)他不辭勞苦奔波,幾年來不僅對廟進行了修葺,又建閣以儲梵,還在旁辟軒以延賓客。因靠近湖邊,又累石堤百余丈,建三座橋,以方便居民來廟,香火越來越旺,成為宋端明殿學(xué)士尤焴香火之地。考慮到來廟的善男信女越來越多,沒有辦法進行供給。為長遠計,該主持又置田,先后二紀(jì),時間不長,就置辦就緒。

  舊徐偃王廟,塑有徐偃王像、神馬和木雕放糧船,都轄四鄉(xiāng),即有傳統(tǒng)俗定的范圍。清時,徐偃王廟轄周圍24都,即現(xiàn)在的方橋、板橋、葛埭橋、石塘、湖東,還有長廣、漆塘等村。舊時,這轄區(qū)內(nèi)有人過世了,都要到徐偃王廟去“燒回頭香”和“上錢糧”,求廟內(nèi)神靈讓亡魂免走“奈何橋”、“惡狗村”、“青蛇溝”,免受折磨之苦。數(shù)百年來,徐偃王廟在錫南地區(qū)相當(dāng)有名。特別是興盛的廟會,深受廣大群眾喜愛。該廟宇在解放初期,因建設(shè)需要而被拆除。后在向南150米處移建徐偃王紀(jì)念堂,今改稱徐偃大王廟。

  石塘庵

  石塘庵,與徐偃王廟毗鄰,即古石塘寺,又名永安院。(下轉(zhuǎn)第15版)(上接第14版)始建于宋嘉定初年,初名法王,繼名寶慶,原為端明學(xué)士尤焴香火。尤焴,雪浪庵西人,端平元年(1234),征為將,作監(jiān)主簿,復(fù)為淮西帥,以儒道守邊,威惠兼濟,累遷禮部尚書,入為翰林學(xué)士。著有《金唐詩話》10卷,傳于世。元至正間,由僧守真復(fù)建。明洪武末年,僧復(fù)興重建。至明正德年間,僧法篪增建水月軒、環(huán)香閣。

  萬歷十四年(1586),該寺毀于佛火。二十四年,僧濟恒重建。二十六年,又重建山門。三十六年,僧顯達撒舊楹,建覺照堂,新禪房法宇,修治廣濟橋。崇禎甲戌年(1574),副憲唐士嶸于庵后建樓3楹,三面皆可望五里湖。擬祀關(guān)帝于其間,以鎮(zhèn)一方。由于資金沒到位,故其愿無法實現(xiàn)。去庵里許,僧曉峰又結(jié)小庵,自題曰:“小靈山”。后改名三教庵。軒楹幽雅,竹木竹茂,曉峰居之。峰河南入,通玄門,號谷神子,邑紳多喜與他交游(見王景巖《景物略云》)。

  該寺楹宇重復(fù),基址峻竦,望之蔚然。一些名人在觀賞了寺中景色后,紛紛題詩稱頌。尹嘉賓留聯(lián)壁間云:“山留東懈石;橋鎖半湖煙。”周炳漠在觀賞了覺照堂后,又詩云:“照在覺內(nèi),覺為照體。離覺無照,是一非二。鑒體是覺,反覽曷照。建空生白,彼岸可到。求彼岸者,須修般石。視彼河梁,斯堂之下。”

  古戲臺

  在石塘橋的西邊設(shè)有戲臺,它建于清道光五年(1825),座落離徐偃王廟約30米,后面便是河灘,河灘下去就是長廣溪中的漩渦。戲臺面積約50多平方米。戲臺面對徐偃王廟,是為紀(jì)念徐偃王而立的。

  戲臺呈亭子形狀,上懸“望月樓”匾額。臺前左右兩柱,有2抱粗,從下到上盤著金龍。兩邊書抱對。上聯(lián)“每佇云霓舒麗錦”,下聯(lián)是“更兼山水助清音”。四周用紅綢圍著,臺后為演員化裝的地方。臺后面的兩根柱子,至少有一抱粗,只涂紅漆。戲臺上用厚實的木板鋪著,上面覆蓋著地氈,屋面的四角挑出,并掛有銅鈴。當(dāng)時,石塘戲臺,在無錫列第2位。

  每年的農(nóng)歷八月初二,是神誕日,也就是廟會。從這天起,戲臺要連續(xù)三天演草臺戲(京戲)。

  這戲是由浦阿二從南門耀記戲院請來的。每天下午1點多鐘開場,一般演2個多小時,都是武打戲,什么《四郎探母》、《借東風(fēng)》、《霸王別姬》等。在正式演出前,先是一段“鑼鼓經(jīng)(俗稱開場鑼鼓)”。是用鼓、板、大小鑼、鈸等打擊樂器組成的不同節(jié)奏的音響,以烘托緊張、活躍等不同的情緒和氣氛。曲目有漫長錘、急急風(fēng)、四紀(jì)頭等,以吸引人們前去觀看。